[1] |
岳昕阳, 马萃, 包戬, 杨思宇, 陈东, 吴晓京, 周永宁. 金属锂负极失效机制及其先进表征技术[J]. 物理化学学报, 2021, 37(2): 2005012 -0 . |
[2] |
关俊, 李念武, 于乐. 人工界面层在金属锂负极中的应用[J]. 物理化学学报, 2021, 37(2): 2009011 -0 . |
[3] |
刘亚, 郑磊, 谷巍, 沈炎宾, 陈立桅. 原位聚合表面修饰的金属锂负极[J]. 物理化学学报, 2021, 37(1): 2004058 -0 . |
[4] |
孙宇恒, 高铭达, 李慧, 徐丽, 薛晴, 王欣然, 白莹, 吴川.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金属锂电池界面的应用[J]. 物理化学学报, 2021, 37(1): 2007048 -0 . |
[5] |
杨世杰, 徐向群, 程新兵, 王鑫萌, 陈金秀, 肖也, 袁洪, 刘鹤, 陈爱兵, 朱万诚, 黄佳琦, 张强. 柱状金属锂沉积物:电解液添加剂的影响[J]. 物理化学学报, 2021, 37(1): 2007058 -0 . |
[6] |
张世超, 沈泽宇, 陆盈盈. 金属锂电池的热失控与安全性研究进展[J]. 物理化学学报, 2021, 37(1): 2008065 -0 . |
[7] |
蔡明俐, 姚柳, 靳俊, 温兆银. 水溶液法原位构建ZnO亲锂层稳定锂-石榴石电解质界面[J]. 物理化学学报, 2021, 37(1): 2009006 -0 . |
[8] |
邱晓光, 刘威, 刘九鼎, 李俊志, 张凯, 程方益. 金属锂负极的成核机制与载体修饰[J]. 物理化学学报, 2021, 37(1): 2009012 -0 . |
[9] |
潘弘毅, 李泉, 禹习谦, 李泓. 多空间尺度下的金属锂负极表征技术[J]. 物理化学学报, 2021, 37(1): 2008091 -0 . |
[10] |
郭峰, 陈鹏, 康拓, 王亚龙, 刘承浩, 沈炎宾, 卢威, 陈立桅. 担载纳米硅的锂-碳复合微球作为锂二次电池负极[J]. 物理化学学报, 2019, 35(12): 1365 -1371 . |
[11] |
金锋,李静,胡晨吉,董厚才,陈鹏,沈炎宾,陈立桅. 基于一体化正极与电解质膜的高性能固态电池[J]. 物理化学学报, 2019, 35(12): 1399 -1403 . |
[12] |
DAWUT Gulbahar,卢勇,赵庆,梁静,陶占良,陈军. 可充锂电池醌类化合物电极材料[J]. 物理化学学报, 2016, 32(7): 1593 -1603 . |
[13] |
陈进峰,胡前库,周爱国,孙丹丹. 新型二维碳化物晶体储锂性能的理论研究[J]. 物理化学学报, 2015, 31(12): 2278 -2284 . |
[14] |
赵磊, 王安邦, 王维坤, 余仲宝, 陈实, 杨裕生. 氨基蒽醌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用作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J]. 物理化学学报, 2012, 28(03): 596 -602 . |
[15] |
王维坤, 张勇勇, 王安邦, 余仲宝, 韩敏芳, 杨裕生. 锂电池正极材料1,4,5,8-四羟基-9,10-蒽醌的电化学性能[J]. 物理化学学报, 2010, 26(01): 47 -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