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恒, 张金灿, 刘晓婷, 刘忠范. 气相反应对CVD生长石墨烯的影响[J]. 物理化学学报, 2022, 38(1): 2101053 - . |
[2] |
汪凌萱,祝华彤,祖莉莉. 气相亚硝酸烷基二酯电子轰击电离解离机理研究[J]. 物理化学学报, 2017, 33(8): 1709 -1714 . |
[3] |
鲁理平, 李娇, 武静, 康天放, 程水源. 基于DNA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金纳米颗粒对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影响[J]. 物理化学学报, 2015, 31(3): 483 -488 . |
[4] |
孙颖, 任爱民, 闵春刚, 邹陆一, 任雪峰. 海萤荧光素衍生物发光反应关键步骤的理论研究[J]. 物理化学学报, 2010, 26(10): 2779 -2786 . |
[5] |
黄风华;庄惠生;陈国南. 10,10’-二甲基-3,3’-二磺酸基-9,9’-双吖啶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J]. 物理化学学报, 2007, 23(10): 1589 -1593 . |
[6] |
BULGAN G.;滕飞;梁淑惠;姚文清;朱永法. Cu掺杂对LaMnO3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J]. 物理化学学报, 2007, 23(09): 1387 -1392 . |
[7] |
贾龙;徐永福;葛茂发;杜林;王庚辰;庄国顺. 丙烯的臭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J]. 物理化学学报, 2006, 22(10): 1260 -1265 . |
[8] |
吕超;林金明. 胶束微观非均相体系与化学发光能量转移[J]. 物理化学学报, 2004, 20(08S): 974 -981 . |
[9] |
曾锡瑞;张勇;游效曾. 过氧草酸酯结构和取代基对其化学发光的影响[J]. 物理化学学报, 2001, 17(04): 361 -363 . |
[10] |
宋维平,傅孝愿,何绍仁. 氯代酸气相热消除反应的理论研究[J]. 物理化学学报, 1997, 13(10): 908 -915 . |
[11] |
吴成印,储焰南,曹德兆. F原子与I2的化学发光反应[J]. 物理化学学报, 1997, 13(10): 885 -889 . |
[12] |
胡义华,王小涓,詹业宏,储焰南,李书涛,曹德兆,郭敬忠,刘传朴,顾月姝. 亚稳态He(23S)、Ar(3P0.2)原子与C2H3分子传能反应[J]. 物理化学学报, 1996, 12(11): 1011 -1014 . |
[13] |
张冰, 张飞华, 方黎, 张福义, 林淼. 镍离子与直链烷烃分子气相反应的飞行时间质谱[J]. 物理化学学报, 1994, 10(12): 1059 -1061 . |
[14] |
胡义华, 储焰南, 倪晋智, 李迎春, 李书涛, 曹德兆, 郭敬忠, 刘传朴, 顾月姝. He*(23S)/CO2与CS2反应的化学发光[J]. 物理化学学报, 1994, 10(04): 293 -296 . |
[15] |
傅志东, 林仲华, 黄少华, 刘敏. 鲁米诺电致化学发光机理的研究[J]. 物理化学学报, 1994, 10(04): 371 -3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