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科学家专刊
专刊投稿截止日期:2017-6-30
专刊客座编辑: 刘忠范院士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大学纳米化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1 研究兴趣:纳米碳材料和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CVD生长方法;碳材料化学;新型纳米光电器件与可穿戴技术
专刊介绍 过去三十年里,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飞速进步。2006年至2016年(截至2016年9月),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国际学术论文达174.29万篇,位居世界第二;这些论文被引用1489.85万次,位居世界第四,而化学学科被引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我国科学家已经逐渐登上世界舞台,在国际学术界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更为可喜的是,我国科学家终于在2015年实现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零的突破,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文献计量学专家利用InCitesTM中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SM(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并基于学术研究平台——Web of ScienceTM中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引文数据筛选出12.8万篇高被引文章,进而于2016年11月16日公布22个学科领域2016年全球3265位“高被引科学家”名单(http://stateofinnovation.thomsonreuters.com/clarivate-analytics-presents-highly-cited-researchers-2016)。中国有184位科研人员入选,位列世界第4,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加了36人,显示出我国科学家做出的重大科学贡献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 此专刊旨在发表物理化学及相关领域入选2016“高被引科学家”的部分中国学者的代表性工作,以展示我国顶尖学者的研究成果。
投稿 请于截止日期前,在物理化学学报网站(http://www.whxb.pku.edu.cn/journalx_wlhx/authorLogOn.action)在线投稿。文章接受后即予以出版,并在此专刊网页集中列出。文章类型可以是通讯、展望、专论、综述、论文中的任一种,可以用中文或英文撰写。 所投稿件不能已经出版或准备在其他地方出版。所有稿件都需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不向作者收取费用。更详细信息请见物理化学学报的征稿简则。
采用一种新颖有效的席夫碱化学法合成吡啶共聚改性的g-C3N4,其可见光催化产氢性能较(由尿素为前驱物制备的)纯g-C3N4显著增强。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通过一步煅烧的方法构建了吡啶改性g-C3N4和N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的复合物,其产氢活性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氢气产量最高达到304 μmol·h-1,分别为纯g-C3N4和吡啶改性g-C3N4的11.7倍和3.1倍。除了其增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增大的表面积,我们认为:吡啶环作为分子内电子受体,N-rGO作为“电子转移活性位”,二者共同促进了光生载流子分离和转移,从而显著增强了该复合体系的光催化活性。
因具有独特的光、电、磁、热等优异性能,纳米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与生物医学领域。核酸适体是一类能够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地与靶标结合的寡核苷酸序列。将核酸适体作为识别单元与纳米材料相结合,可以构建核酸适体-纳米材料复合物。近年来,在肿瘤靶向治疗方面,核酸适体-纳米材料复合物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纳米材料与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核酸适体的结合,核酸适体-纳米材料复合物可以为癌症治疗提供一种更有效的、低毒副作用的新策略。本文综述了核酸适体-纳米材料复合物作为药物输送载体在癌症的特异性识别与诊断及靶向治疗方面的应用。除此之外,本文还总结了核酸适体-纳米材料复合物与其他新兴技术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选择性和癌症治疗效率的相关研究进展。
锂硫电池因其理论能量密度高、资源丰富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下一代电化学储能系统之一。然而,硫的绝缘性、充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物的溶解和扩散、硫的体积膨胀以及锂负极安全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锂硫电池的商业应用。石墨烯因其具有高导电、高柔性等诸多优异特性而被广泛研究,将其用于锂硫电池的正极载体、隔膜涂层和集流体中,以期实现高比能、高稳定性的锂硫电池。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基材料,包括石墨烯、功能化石墨烯、掺杂石墨烯和石墨烯复合物,在锂硫电池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锂硫电池用石墨烯基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燃料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主要受制于其阴极动力学缓慢的氧还原反应(ORR)所需的高铂量电催化剂,因此急需开发更高活性的电催化剂。过去十年里,人们在提高铂基催化剂ORR活性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本文概述了通过结构调控提升铂基纳米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的最新进展,依据纳米晶的空间维度展开讨论,同时列举各类电催化材料的优缺点。基于理论和实验结果,本文重点讨论铂基纳米晶应用于氧还原电催化的构效关系,以及其对下一代电催化材料结构设计方面的潜在指导意义。最后,我们对此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设计并合成了两种基于5,6-二氟苯并噻二唑和双噻吩丙烯腈单元的D-A型共轭聚合物,聚[(5,6-二氟-苯[c][1,2,5]噻二唑-4,7-基)-交替-((E)-2,3-双(3'-(2-辛基十二烷基)-(2,2'-双噻吩)-5,5'-基)丙烯腈)](DFBT812)和聚[(5,6-二氟-苯[c][1,2,5]噻二唑-4,7-基)-交替-((E)-2,3-双(3'-(2-癸基十四烷基)-(2,2'-双噻吩)-5,5'-基)丙烯腈)](DFBT1014)作为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给体材料。通过侧链工程,引入了2-辛基十二烷基和2-癸基十四烷基侧链实现对聚合物的溶解性,结晶性以及共混膜形貌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共轭聚合物DFBT812与PC61BM的共混膜表现出更好的相分离尺度,能够促进载流子的传输和抽取。基于共轭聚合物DFBT812的太阳电池器件取得了0.87 V的开路电压和6.25%的能量转换效率。除此之外,基于DFBT812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在活性层厚度为220 nm时仍然表现出6%的能量转换效率。
线粒体不仅是细胞的能量单元,还是重要的活性氧产生场所。线粒体内的活性氧与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人类疾病具有紧密的联系,包括细胞信号传导,损伤核酸蛋白质以及诱导氧化应激。然而,线粒体活性氧和细胞病态之间的复杂联系还研究得不够透彻。有效检测线粒体内活性氧的手段有助于研究线粒体内活性氧在各种人类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近年来,发展了许多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荧光探针用于检测线粒体内活性氧。基于这一点,我们综述了用于选择性检测线粒体内活性氧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并详细讨论了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特点及其应用。
可溶液加工的有机光伏电池(OPV)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潜力的新型光伏技术。在OPV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富勒烯衍生物作为电子受体材料占据了相当长时间的统治地位,因此聚合物给体材料设计中对如何与富勒烯受体材料相互匹配考虑较多。最近几年来,基于聚合物给体和非富勒烯有机受体的OPV电池,简称为非富勒烯型NF-OPV,得到了十分快速的发展。在此类电池中,聚合物电子给体和非富勒烯型电子受体材料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相比于较为经典的富勒烯型OPV,NF-OPV对聚合物给体的光电特性和聚集态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NF-OPV的特点,重点介绍NF-OPV对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吸收光谱、分子能级以及聚集态结构等特征的新要求,总结最近几年来的相关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聚合物电子给体材料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面对日益严重的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效应问题,二氧化碳还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研究课题,其通过消耗二氧化碳来生成可用于能源供应的产物。光电催化技术同时利用光能和外部电压,是一种用于二氧化碳还原的可行且有效的途径。因为石墨烯具有增强二氧化碳吸附和促进光生电子转移的特性能够提升石墨烯基复合电极的性能,所以引入石墨烯用于调优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体系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篇综述详细陈述了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应用于光电二氧化碳还原的基本原理,电极制备方法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我们也对这个蓬勃发展的领域未来可能会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同时提出了潜在可行的革新策略用于提升光电二氧化碳还原方面的研究。
高效的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换功能材料及其器件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石墨烯(LDH/G)复合物就是一类重要的能源材料。它们兼具LDH和石墨烯的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同时克服了LDH导电性差和石墨烯片易于团聚的问题;在超级电容器和电化学催化分解水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LDH与化学修饰石墨烯(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有效复合的方法及其在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换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关于基于该类材料的超级电容器及电化学析氧反应催化的研究;对LDH/G复合材料研究领域中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物理刺激诱导的治疗通常是利用多功能诊疗试剂对外界物理刺激,如光、磁场、超声、射频以及X射线等的响应性进行治疗的策略。近年来,这种新颖的癌症治疗方法在临床前期的动物实验组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因而该策略也备受关注。与传统的化疗疗法不同,物理刺激响应性的试剂本身通常是无毒性的,只有在特定的物理刺激之下才会在病灶部位产生治疗效果。此外,物理刺激诱导的治疗方法还可以与传统治疗策略结合,通过不同的机制达到协同治疗的目的。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阐述物理刺激诱导治疗的最新发展动态,并深入讨论纳米诊疗试剂在该治疗策略中的重要作用。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目前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最有效的恶性肿瘤治疗手段之一。但放射治疗仍存在辐射剂量高、对健康组织副作用大,特别是肿瘤细胞放射抵抗性强等缺点。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多功能纳米放疗增敏剂为增强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提高放疗效果提供了新机遇。本文结合纳米材料在放疗增敏中的优势和潜能,概括了纳米放疗增敏剂的主要类型和目前已进入临床实验的一些实例,简述了多功能纳米放疗增敏剂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并归纳了纳米材料增敏放疗的主要途径和影响因素。最后总结和展望了多功能纳米放疗增敏剂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采用简单的溶液浇铸法制备出由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钠(NaTFSI)/聚氧乙烯(PEO)构筑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并针对其相转变、结晶性、热稳定性、电导率以及电化学稳定性等基础理化及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NaTFSI/PEO([EO]/[Na+]=15)SPE具有相对高的电导率(σ ≈ 10-3 S·cm-1,80℃)、高的耐氧化能力(4.86 V vs Na+/Na)和热稳定性高达350℃。电池测试结果表明,该NaTFSI基SPE不仅对金属钠电极能够呈现出优异的界面稳定性,而且在Na|SPE|NaCu1/9Ni2/9Fe1/3Mn1/3O2电池中展现出良好的循环和倍率性能。
作为绿色照明光源的典型代表,白光发光二极管(LED)被誉为21世纪的新一代照明光源。而作为白光LED重要组成部分的荧光粉,对其性能要求也不断被提升。Eu2+和Eu3+由于其电子结构上的差别导致其截然不同的发光性质。其中,Eu2+的特征发射为4f-4f跃迁,而Eu3+离子的特征发射为4f-5d跃迁。为了结合两者各自的发光特性,近年来对于混合价态Eu离子的研究成为热点。混合价态Eu离子掺杂荧光粉结合了Eu2+和Eu3+离子各自的发光特点,具有颜色灵活可调的优良性质。本文主要从Eu2+、Eu3+各自性质出发,从不等价取代、晶场调控等三个方面综述了混合价态Eu(+2, +3)离子激活的单一基质发光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此外,对不同方法制备的混合价态Eu离子掺杂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及发光机理也进行了归纳总结,为无机荧光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采用尿素沉积法制备了Au/TiO2/MoS2等离子体复合光催化剂。通过光催化产氢实验,在10% (φ,体积分数)甘油水溶液为牺牲剂条件下,研究了不同MoS2含量、Au固载2% (w,质量分数)时,Au/TiO2/MoS2 (ATM)复合样品的光催化产氢活性。结果表明,当MoS2含量为0.1% (w)时,复合样品ATM0.1显示出最高的光催化产氢活性,其产氢速率达到708.85 μmol·h-1,是TiO2/MoS2 (TM)两相复合样品中光催化活性最高样品TM6.0产氢速率的11倍。三相复合样品显示增强光催化产氢活性主要是由于吸附在TiO2/MoS2层状复合材料上的Au纳米颗粒具有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能强烈吸收波长范围550–560 nm的可见光,诱导产生光生电子,金纳米颗粒上的电子受到激发后转移到TiO2导带上,TiO2导带上的电子传递给片状MoS2,最终在MoS2上催化氢气产生。
利用四[1-(1, 2, 4-三氮唑基)甲基]间苯二酚杯[4]芳烃配体(TTR4A)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了两个配位聚合物,[[Zn2(TTR4A)(L)2]·DMF·4H2O]n(化合物1) (DMF = N, N-二甲基甲酰胺)和[[Co(TTR4A)Cl2]·DMA·H2O]n (化合物2) (H2L = 4, 4’-联苯二甲酸) (DMA = N, N-二甲基乙酰胺)。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对这两个配位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定。利用红外、元素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热重表征手段对化合物1和2进行了表征。在化合物1中,四个L配体连接着四个Zn(Ⅱ)离子形成了环状的Zn4L4结构单元,该结构单元进一步地被TTR4A链接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在化合物2中,TTR4A的四个三氮唑基团各连接一个Co(Ⅱ)离子形成二维层状结构。此外,我们对化合物1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荧光测定表明固态条件下化合物1发出很强的荧光,并能够选择性地对Fe3+、Cr2O72−和硝基苯分子产生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