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用自旋捕捉技术、柱色谱与ESR波谱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Ph_3M(M=N, P, As, Sb, Bi)光解过程的活泼自由基。从自旋捕捉剂亚硝基特丁烷(t-BuNO)、苯亚甲基叔丁基氮氧化合物(PBN)或2,3,4,6-四甲基亚硝基苯(ND)与活泼自由基形成的自旋加合物的ESR波谱的超精细结构, 确证这些化合物光解过程中有Ph·自由基存在。从而可推断它们的光解初级过程包括Ph_3M的均裂, 即Ph_3M→Ph_2M·+Ph·。此外,因Ph—M键能的大小顺序为 Pb—P>Ph—As>Pb—Sb>Ph—Bi 所以Ph_2M·(M=As, Sb, Bi)的分解比Ph_2P·容易, 实验中只检查出Ph_2P·, 则正是所预期的。
采用红外光谱法, 利用重氢交换反应证明在Pt-NaY/HY体系有氢溢出(spillover)效应发生, 测量了100 ℃和50 ℃时的交换速率。发现在50 ℃时高频羟基的交换速率大于低频羟基。并对溢出机构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运用超高真空程序升温反应(TPRS)技术研究了氧在电解银上的化学吸附。在宽广的压力范围内(1—10~(-8) torr)考察了几种吸附氧种的变化规律, 并观察到在覆盖度为0.2—0.6时表面吸附物种的突变。用同位素交换和CO滴定实验证实了在电解银表面存在三种氧吸附态: (1) 弱的未解离的分子态吸附(E_d=92 kJ mol~(-1), v=4×10~(11) S~(-1)); (2) 强的解离的原子态吸附(E_d=134 kJ mol~(-1), v=4.7×10~(13) S~(-1)); (3)氧在银体相中扩散。进一步的实验发现, 分子态吸附氧与表面杂质的存在有关。用等温脱附技术研究了氧在银中的扩散, 得到了扩散量随温度增加的定性规律。
本文用Morokuma提出的数值方案, 基于SCF MO ab initio(STO-3G), 求得了乙叉到乙炔重排反应的内禀反应坐标IRC(Fukui提出的与坐标系无关的反应途径), 并对反应过程中几何构型的改变进行了讨论, 在用MINDD/3方法对诚反应进行研究时, 发现反应过程中有其它中间体存在, 本文也对这种不正确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本文优化得到的反应物、产物和过渡态几何构型与更精确的理论方法所得的结果定性相符, 用单行列式和CID(考虑所有双激发组态的组态相互作用)所得该反应的位垒分别为123.85和95.81 kJ mol~(-1), 也与更精确方法得到的值相符; 本文还得到了该反应的过渡态的振动频率和正则振动模式。
本实验应用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溶剂剥离等方法证实了钛醚络合物可与3TiCl_3·AlCl_3催化剂发生固相反应: TiCl_4·2Et_2O+2AlCl_3→TiCl_4+2AlCl_3·Et_2O 经钛醚络合物处理后的催化剂表面可用三层结构模型近似。 钛醚络合物以其给电子体和Lewis酸两种组份影响着催化剂的性能。给电子体组份仍可产生诱导迁移作用, 伴随固相反应还出现局域配位环境的变化, 产生新的表面缺陷, 这些皆有益于反应产物(四氯化钛)的键合负载。 最后对高效载体型催化剂的研制也提出了一些设想。
The modified n~+/p-Si photoanode had been prepared by ion sputtering first with thickness of 4.0 nm platinum and then by electroplating a thin W-Ni alloy film. It was found that when this photoanode was illuminated with anodic bias (at 1.0 V vs. 1N HgO electrode) under cyclic voltammetric conditions, the photocurrent density might reach 46.4 mA cm~(-2). It was clear that W-Ni film appeared an excellent catalytic action for oxygen evolution. The surface of n~+/p-Si photoanode modified by double metal films had also been studied using method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