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学报
物理化学学报
首页
期刊信息
刊物介绍
编委会
庆祝活动纪要
数据库收录
影响因子
获奖情况
投稿中心
在线投稿
投稿信息
读者中心
在线预览
专刊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全年目录
按栏目浏览
过刊浏览
征订启事
Email Alert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相关信息
联系我们
English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Vol.19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磺化聚醚砜酮树脂的催化活性
安增建;周硼;蹇锡高;蔡天锡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1 -3. DOI:
10.3866/PKU.WHXB20030101
摘要
(
4711
)
PDF
(851KB)(
3063
)
可视化
采用磺酸化的方法制备得到了一种新型的磺化聚醚砜酮树脂催化剂(S-PPESK),并采用滴定法对这种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异丁烯的低聚反应中,对这种新型树脂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磺化聚醚砜酮树脂催化剂在反应中表现出了很好的催化活性和优良的二聚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当催化剂的磺化度(S.D.)增加时,即催化剂的酸量增加时,异丁烯的转化率和三聚物的选择性也增加,但二聚物的选择性降低,四聚物的选择性则几乎没有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锗分族元素二元团簇及其与Co形成的团簇离子
张霞;唐紫超;高振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4 -8. DOI:
10.3866/PKU.WHXB20030102
摘要
(
5779
)
PDF
(1391KB)(
3197
)
可视化
通过比较激光烧蚀E1/E2 (代表Ge/Sn, Ge/Pb和Sn/Pb) 和Co/E (E为Ge、Sn、Pb)混合样品形成的二元团簇负离子飞行时间质谱分布和谱峰的相对强度及形成的幻数团簇离子峰,发现E1/E2二元团簇离子中原子量大的锗分族元素在团簇离子中占主要组分,而原子量小的元素则少量掺杂,其组成和分布特点说明其结构和性质与纯E团簇离子相似,可能的结构为该类负离子团簇所有原子都在笼结构的骨架上;对于二元团簇离子GeSn9-、GePb9-和SnPb9-其结构可能是双帽反四棱柱构型,只是每个原子均为骨架的一部分.而对激光烧蚀过渡金属钴与锗分族元素的混合物的研究发现,反应形成了丰富的Co/E二元合金团簇负离子,分析发现该类簇离子为钴内包覆于E(锗分族元素)笼状结构.幻数离子CoGe10-、CoSn10-和CoPb10-可能具有双帽四角反棱柱结构,而CoPb12-可能具有二十面体构型,钴原子均为笼状结构的中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纳米CdSe与聚4-乙烯基吡啶盐的复合与表征
宋会花;方震;郭海清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9 -12. DOI:
10.3866/PKU.WHXB20030103
摘要
(
6320
)
PDF
(1561KB)(
3053
)
可视化
用巯基乙酸作稳定剂在水相中合成了CdSe纳米颗粒. 聚4-乙烯基吡啶季铵盐(PVPNI)通过静电作用与CdSe纳米颗粒复合形成了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数据(IR)、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透射电镜(TEM)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PL)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形成,改善了纳米CdSe的分散性,并提高了纳米CdSe的荧光强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二十面体准晶对非晶形成影响的模拟
周国荣;吴佑实;张川江;赵芳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13 -16. DOI:
10.3866/PKU.WHXB20030104
摘要
(
5830
)
PDF
(1525KB)(
3178
)
可视化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以液态金属Ni为例,研究了在不同冷却条件下形成晶体及非晶的过程.模拟采用镶嵌原子法(EAM)作用势,得到了不同温度、不同冷却速度下Ni的径向分布函数以及原子组态变化的重要信息,利用键对分析技术探讨了二十面体准晶对非晶形成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纳米晶钛酸钡的介电性能
阮圣平;董玮;吴凤清;王永为;于涛;彭增辉;宣丽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17 -20. DOI:
10.3866/PKU.WHXB20030105
摘要
(
6912
)
PDF
(1602KB)(
4036
)
可视化
采用硬脂酸凝胶法制备了纳米晶BaTiO3,用差热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产物的形成过程、晶型、粒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材料介电性能的研究发现,纳米材料的静态介电常数远大于常规材料的介电常数,随着粒径的减小,纳米材料的介电常数先增大而后有所降低.随着环境湿度的升高,纳米晶材料的介电常数逐渐增大,在高湿度条件下,其介电常数与湿度成线性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CdS/TiO
2
复合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
王斌;高飞;何斌;张冬柏;程虎民;马季铭;齐利民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21 -24. DOI:
10.3866/PKU.WHXB20030106
摘要
(
6035
)
PDF
(1617KB)(
3925
)
可视化
在Brij35/正己醇/环己烷/水构成的反相微乳体系中,分别合成了CdS、TiO2纳米粒子和TiO2包覆CdS(CdS/TiO2)的复合纳米粒子.测定了它们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 CdS/TiO2复合纳米粒子在可见光区的吸收比相应的两组分的吸收之和更强.纳米CdS和纳米TiO2均有较强的荧光.而且在相同浓度时纳米TiO2的荧光比纳米CdS的荧光更强.但在CdS/TiO2复合纳米粒子中,TiO2的荧光被淬灭,而CdS的荧光稍有降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偶氮染料吸附和光催化氧化动力学
范山湖;孙振范;邬泉周;李玉光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25 -29. DOI:
10.3866/PKU.WHXB20030107
摘要
(
8470
)
PDF
(1537KB)(
4428
)
可视化
以甲基橙和酸性大红两种偶氮染料为模拟污染有机物,对它们的暗吸附和光催化氧化行为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偶氮染料的吸附受溶液酸碱度影响很大,酸性(pH=3)条件下,两种染料吸附量都很大,酸性大红吸附量更大;近中性(pH≈6)时两种染料的吸附显著减少;碱性(pH=9)条件下两种染料不发生吸附.光催化反应结果显示,碱性条件或酸性条件下两种染料降解速度都很快.说明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光催化反应按不同机理进行.酸性条件下,反应在催化剂表面进行,在碱性介质中,光催化氧化在溶液中进行.提出了一个碱性条件下的动力学方程,经过进一步简化,可以得到表观一级方程,形式上和准一级L-H方程十分相似,但其含义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共沉淀法制备ZrO
2
-Al
2
O
3
纳米复合氧化物的物相表征
梁健;黄惠忠;谢有畅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30 -34. DOI:
10.3866/PKU.WHXB20030108
摘要
(
6424
)
PDF
(1580KB)(
3347
)
可视化
用Al(NO3)3和ZrO(NO3)2混合溶液,加氨水共沉淀制备了一系列Al2O3含量由低到高的ZrO2-Al2O3复合氧化物,用XRD、XPS、BET等实验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一种组分含量由低到高,其主要存在形式按形成固溶体-表面单层分散-析出单独晶相的规律变化,而一种组分的加入均使另一种组分的XRD衍射峰明显宽化,晶粒变细;复合氧化物的比表面明显大于两种组分纯样品比表面的简单加和.实验表明体系中两种组分存在相互表面单层分散,即在一定的相对含量范围内,该体系的任一组分的微晶固溶体都既接受另一组分在其表面上的单层分散,同时也在另一组分的微晶固溶体表面上单层分散.相互单层分散和固溶体的生成都可能使高温焙烧时微晶的增大受到抑制,从而维持了样品的高比表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中介尺度Au纳米团簇熔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张妍宁;王丽;边秀房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35 -39. DOI:
10.3866/PKU.WHXB20030109
摘要
(
5849
)
PDF
(1495KB)(
2987
)
可视化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研究了原子个数为16~8628的 Au纳米团簇的熔化过程.采用 Johnson的EAM (embedded atom method) 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金属纳米团簇存在一中介尺度区域.对Au纳米团簇而言,当原子个数N >456时,团簇的热力学性质与团簇尺寸呈线性关系,熔化首先从表面开始,逐步向中心区域推进,且满足Tmb-Tmc(N)=aN(-1/3)的关系.另外,计算了中介区域的团簇的尺寸、熔化温度、表面能、熵、焓等热力学量以及均方根位移(RMSD)等动力学量,为研究纳米团簇提供定量数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过渡金属碳化物(111)面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章永凡;李俊钱;丁开宁;陈文凯;周立新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40 -45. DOI:
10.3866/PKU.WHXB20030110
摘要
(
5651
)
PDF
(2063KB)(
3137
)
可视化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方法对过渡金属碳化物MC(111)清洁表面构型和电子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与理想表面相比,表面弛豫导致表层金属原子和次表层碳原子分别朝体相和真空方向位移,从而导致层间距的收缩.由能带计算结果得知,紧邻或被EF穿越的活性表面态成分均为表面金属原子的dxz/dyz轨道.进一步考察了弛豫对表面态组成的影响,并对表面芯能级位移和功函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氯离子侵蚀下钢筋在混凝土中腐蚀行为的EIS研究
胡融刚;黄若双;杜荣归;林昌健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46 -50. DOI:
10.3866/PKU.WHXB20030111
摘要
(
5960
)
PDF
(1847KB)(
3399
)
可视化
应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氯离子探针技术,研究在氯化物侵蚀作用下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体系的阻抗谱中包含两个时间常数,分别对应于界面的双电层和钢筋表面的混凝土保护层.自行研制的氯离子探针可连续、无损地测量钢筋/混凝土界面的氯离子浓度.根据腐蚀反应电阻Rct、Warburg阻抗等元件参数和界面氯离子浓度的变化,讨论了混凝土中钢筋腐蚀发生、发展各阶段界面化学环境及钢筋腐蚀参数的变化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C
2
H
3
+NO
2
反应速率常数的研究
黄存顺;朱志强;冉琴;陈从香;陈旸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51 -54. DOI:
10.3866/PKU.WHXB20030112
摘要
(
5807
)
PDF
(1578KB)(
2987
)
可视化
利用激光光解C2H3Br产生C2H3自由基,在气相298 K, 总压2.66×103 Pa的条件下,研究C2H3与NO2的反应,用激光光解-激光诱导荧光(LP-LIF)检测中间产物OH自由基的相对浓度随着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报导了双分子反应C2H3+NO2的速率常数k(C2H3+NO2)=(1.8±0.05)×10-11cm3•molec.-1•s-1,同时也得到OH+NO2反应的速率常数k(OH+NO2)=(2.1±0.15)×10-12 cm3•molec.-1•s-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气相硝酸及过氧亚硝酸的结构和光电子能谱
裴克梅;李益民;阚瑞峰;罗晓琳;李海洋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55 -59. DOI:
10.3866/PKU.WHXB20030113
摘要
(
6150
)
PDF
(1354KB)(
3978
)
可视化
采用了B3LYP方法和6-311G(d) 基组,并辅以MP2方法详细地计算了硝酸(HONO2)和过氧亚硝酸(HOONO)及相应正离子的各种可能构象、能量、振动频率等,分析了它们的相对稳定性、电离势、光电子能谱,探讨了用光电子能谱去探测HOONO的可能性.结构优化结果表明, HOONO和HOONO+均有三种稳定的构象, HOONO有三个一阶鞍点的结构.作出了HOONO和HOONO+的能量随O-O键旋转的变化曲线图,定性地讨论了可能存在的物种以及各构象之间几何结构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碱性介质中甘氨酸在纳米金膜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
甄春花;范纯洁;谷艳娟;陈声培;孙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60 -64. DOI:
10.3866/PKU.WHXB20030114
摘要
(
7793
)
PDF
(1653KB)(
3399
)
可视化
运用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 FTIRS)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碱性介质中甘氨酸在纳米金膜电极上的解离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甘氨酸在很低的电位下(-0.8 V, vs SCE)就可发生解离吸附.其解离产物氰基(CN-)与电极表面存在较强的化学吸附作用,形成AuCN-物种(红外吸收谱峰位于2100 cm-1附近).吸附在纳米金膜表面的CN-给出红外吸收显著增强、红外谱峰方向倒反和半峰宽增加的异常红外效应特征.吸附态CN-在低电位抑制H2O和OH-的吸附,当电位高于0.2 V可氧化产生OCN-;进一步升高电位到0.3 V则形成.溶液相物种OCN-和对应的红外吸收峰分别为2169 cm-1和2145 cm-1.实验结果指出,金以的形式溶解是导致电极表面质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合成甲醇的催化剂Rh-ZnO/MWNTs的研究
王进;陈鸿博;云虹;林敬东;易军;张鸿斌;廖代伟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65 -69. DOI:
10.3866/PKU.WHXB20030115
摘要
(
6075
)
PDF
(1818KB)(
3130
)
可视化
研究新型的由多壁碳纳米管(MWNTs)负载的, ZnO助催的铑基甲醇合成催化剂. 当铑含量达到4%(w)时,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99.6 m2•g-1), 催化剂的反应活化能为68.8 kJ•mol-1.在563 K, 1 MPa下,催化剂的最高催化活性和甲醇选择性分别为411.4 mg/gcat.•h和96.7%. TEM、TPR和TPD等表征结果显示,碳纳米管能增加Rh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度,提高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并能增加氢物种的吸附量,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催化剂中各组分间的协同作用和催化活性中心本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CoMo/TiO
2
-Al
2
O
3
催化剂的气相氟化改性
凌岚;王绪绪;翁浩;杨青;傅贤智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70 -74. DOI:
10.3866/PKU.WHXB20030116
摘要
(
6113
)
PDF
(1862KB)(
3333
)
可视化
采用连续流动微型催化反应装置和氮气吸附等方法研究了气相预氟化和氟化铵溶液浸渍处理对CoMo/ TiO2-Al2O3噻吩加氢脱硫催化活性和物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对0.5 %~7 % (φ)各种氟里昂浓度和473~773 K各种温度及不同时间氟化处理的样品进行详细考察,发现在623 K下由含氟里昂1%(φ)的湿空气氟化的载体制备的催化剂样品,其噻吩的加氢脱硫的活性有明显改善,相对于非氟化样品、BY-2工业催化剂以及氟化铵溶液浸渍处理的催化剂活性提高20%~30%,且非常稳定.初步表征还表明,氟里昂气相加氟与氟盐溶液浸渍加氟相比较,有不破坏催化剂结构和不降低催化剂比表面积的优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4’-一氧二(苯胺灵)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王文芝;樊能廷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75 -78. DOI:
10.3866/PKU.WHXB20030117
摘要
(
6194
)
PDF
(1236KB)(
3330
)
可视化
通过4,4’-一氧二(异氰酸苯酯)与异丙醇加成反应,合成标题化合物 4,4’-一氧二(苯胺灵)(Ⅰ) (C20H24N2O5, Mr=372.41),并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13C核磁共振、电子轰击质谱和元素分析对标题化合物进行表征. 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体学参数为: a=0.85107(17), b=0.91164(18), c=1.45701(3) nm, α=80.44(3)°, β=85.25(3)°, γ=62.88(3)°, V=0.9922(3) nm3, Z=2, Dc=1.247 g•cm-3, μ(Mo Kα)=0.90 cm-1, F(000)=396.两个苯环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2.06° (0.06°). 晶体结构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最终偏离因子R=0.0520, wR=0.1434(对可观察点).此化合物应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吡咯烷类胞液型磷脂酶A2抑制剂的比较分子力场分析
黄常康;高莹;刘振明;刘莹;来鲁华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79 -81. DOI:
10.3866/PKU.WHXB20030118
摘要
(
5574
)
PDF
(1285KB)(
2890
)
可视化
胞液型磷脂酶A2能引发关节炎,针对胞液型磷脂酶A2的抑制剂有可能成为治疗关节炎的特效药,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对于吡咯烷类胞液型磷脂酶A2抑制剂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利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构建了该类分子的定量构效关系,得到三维等值线图,为胞液型磷脂酶A2抑制剂的进一步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新钽酸盐Ba
2
LnTi
2
Ta
3
O
15
(Ln=Y、La)的结构与介电性能
方亮;张辉;鄢俊兵;杨卫明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82 -84. DOI:
10.3866/PKU.WHXB20030119
摘要
(
5408
)
PDF
(1365KB)(
3233
)
可视化
通过固相反应法合成了四方钨青铜结构新钽酸盐Ba2LaTi2Ta3O15与Ba2YTi2Ta3O15,分别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与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Ba2LaTi2Ta3O15室温时晶胞参数为a=1.242 64(5) nm, c=0.391 57(2) nm,为四方钨青铜结构顺电相;Ba2YTi2Ta3O15室温时晶胞参数为a=1.236 46(4) nm, c=0.388 60(2) nm,为四方钨青铜结构铁电相,铁电相与顺电相转变温度为180 ℃.频率为1 MHz时, Ba2LaTi2Ta3O15陶瓷的室温相对介电常数为194,介电损耗也降低至8×10-4. Ba2YTi2Ta3O15陶瓷的室温相对介电常数为10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CeO
2
改性Cu/Al
2
O
3
催化剂上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
张新荣;史鹏飞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85 -89. DOI:
10.3866/PKU.WHXB20030120
摘要
(
6041
)
PDF
(1556KB)(
3492
)
可视化
研究CeO2改性Cu/Al2O3催化剂上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过程,得到低温活性、氢选择性和稳定性较好的催化剂.Cu/Al2O3催化剂中添加CeO2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当CeO2质量分数为20%时,催化剂活性表现最佳.在反应温度250 ℃,水醇摩尔比为1.0,液体空速为3.28 h -1条件下,甲醇转化率为95.5%,氢气选择性为100%.此外,CeO2通过促进水气转化反应降低了重整气中CO的含量.Cu/CeO2/Al2O3催化剂在200 h的寿命实验中,活性仍保持在90.0%以上,而Cu/Al2O3催化剂在100 h的寿命实验中,活性已很快下降.XRD和TPR分析及表面元素分布结果表明,铜和铈相互作用促进了铜在催化剂表面的高度分散,阻止了铜晶粒团聚、烧结,促使铜晶粒细小化,促进了铜的还原,改善了Cu/CeO2/Al2O3催化剂的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亲水/疏水半互穿网络凝胶对温度的响应
张建合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1
): 90 -93. DOI:
10.3866/PKU.WHXB20030121
摘要
(
5502
)
PDF
(1884KB)(
2954
)
可视化
研究了一种亲水/疏水型半互穿网水凝胶(PAAc/QPVPD gels)对温度的刺激响应.在弱酸性或弱碱性(pH=7.5)溶液中,该凝胶的溶胀比在低温区(< 28 ℃)随温度的升高微微增大,约在28 ℃出现最大值,然后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减小,温度约为32.5 ℃时溶胀比趋于最低值.这主要是由于聚丙烯酸网络(PAAc)中氢键的解离与疏水改性聚电解质N-正十二烷基聚(4-乙烯吡啶)溴化盐(QPVPD)的疏水相互作用共同引起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金属-聚硅烷-硅结构的电容-电压特性
彭志坚;司文捷;谢茂浓;傅鹤鉴;苗赫濯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97 -99. DOI:
10.3866/PKU.WHXB20030201
摘要
(
5342
)
PDF
(572KB)(
2691
)
可视化
设计了metal-polysilane-silicon (MPS)结构.首次发现MPS结构具有电容-电压(C-V)特性,许多MPS结构的C-V曲线平带电压为正,且其C-V特性与聚硅烷枝化度一致,即随着聚硅烷枝化度提高,MPS结构C-V曲线明显向电压轴正向漂移.聚硅烷MPS结构有望设计成测定聚硅烷枝化度装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在Pd/TiO
2
上CO的光催化增强效应
张敏;金振声;王守斌;张顺利;张治军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00 -104. DOI:
10.3866/PKU.WHXB20030202
摘要
(
5865
)
PDF
(572KB)(
3101
)
可视化
在Pd(2%)/TiO2上CO催化氧化的研究中发现:室温下, 以黑光灯(λ=365 nm)照时, CO的氧化活性比暗态显著提高,产生了明显的光催化增强效应(两者速率常数比约为15).但在TiO2上,无论暗态还是黑光灯(λ=365 nm)照,均无CO氧化反应发生.这可能是由于氧分子解离吸附时的键能减弱,使Pd表面氧原子(或O-)浓度增加和氧原子的溢流(oxygen spillover)两种效应结合产生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阿司匹林合成过程的在线拉曼光谱研究
李卫华;吕国伟;黄兰;高红;杜为民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05 -108. DOI:
10.3866/PKU.WHXB20030203
摘要
(
7235
)
PDF
(1598KB)(
3252
)
可视化
利用在线拉曼光谱的方法,跟踪阿司匹林合成反应过程的实验.直接观测到反应过程中体系的拉曼光谱随时间的变化,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去除光谱的本底之后, 又利用多波长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实时的处理,得到了实验中各组分的相对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微波介质材料BaEu
2
Ti
4
O
12
的交流阻抗谱表征
荆西平;Anthony R.West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09 -114. DOI:
10.3866/PKU.WHXB20030204
摘要
(
6183
)
PDF
(599KB)(
2995
)
可视化
采用交流阻抗谱技术对微波介质材料BaEu2Ti4O12进行了表征。分析了lgε/lgf, Z″/Z′和Y′/lgf等图谱的特征与材料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阻抗谱测试得到的介电常数与所发表的微波测试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高频下得到的介电常数实际上是晶粒和晶界的净结果,高质量烧结的材料应具有薄的晶界,因而应表现出较大的介电常数; 2)如果将材料从高温下缓慢降温或在O2气氛中退火,材料的导电性都会下降,其原因可以理解为这样处理的材料氧空位浓度降低,进而可以推测这有利于降低材料的介电损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乙二醇和水混合溶剂多组分电解质热力学
王琴萍;吕殿祯;张莉;孙雪丽;杨家振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15 -119. DOI:
10.3866/PKU.WHXB20030205
摘要
(
5740
)
PDF
(1599KB)(
2850
)
可视化
在乙二醇和水混合溶剂中恒定乙二醇质量分数w=0.1的条件下,应用经典的电动势方法测定无液体接界电池的电动势: Pt,H2 (105 Pa )│HCl (质量摩尔浓度m), C2H6O2 (w), H2O (1-w)│AgCl-Ag (A) Pt,H2 (105 Pa )│HCl (mA), NaCl(mB), C2H6O2 (w), H2O (1-w)│AgCl-Ag (B) 根据测得电池(A)的电动势,确定混合溶剂中AgCl-Ag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讨论了HCl的迁移性质.利用电池(B)的电动势,计算出HCl的活度系数γA.结果表明,在溶液中总离子强度保持恒定, HCl的活度系数服从Harned规则.在溶液组成恒定时, lgγA是温度倒数1/T的线性函数. 进一步讨论了混合物中HCl的相对偏摩尔焓和介质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非水反相微乳的加溶与电导性质研究
张丽;张冬柏;马季铭;程虎民;齐利民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20 -124. DOI:
10.3866/PKU.WHXB20030206
摘要
(
6310
)
PDF
(1449KB)(
3679
)
可视化
研究了若干非水极性溶剂(甲酰胺、二甲基亚砜和乙腈)及其与水的混合物/AOT/正庚烷反相微乳体系的加溶性质及其电导行为.结果表明,在AOT反相微乳中,非水极性溶剂的最大加溶量均远小于水的加溶量.其最大加溶量顺序为二甲基亚砜< 甲酰胺< 乙腈< 水.甲酰胺和乙腈与水的加溶相互抵制,而水在一定范围内可促进二甲基亚砜的加溶.非水反相微乳的电导率随加溶量的变化规律与含水反相微乳体系类同,但到达电导率极大值和出现渗滤时的加溶量明显比含水反相微乳 体系的要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磷炔R-C≡P(R=-BH
2
,-CH
3
,-NH
2
,-OH)及其异构体的稳定性
于海涛;池玉娟;傅宏刚;李泽生;孙家锺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25 -129. DOI:
10.3866/PKU.WHXB20030207
摘要
(
6114
)
PDF
(1280KB)(
3030
)
可视化
采用B3LYP和CCSD(T)方法对R-C≡P(R=-BH2, -CH3,-NH2, -OH)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含C≡P三键的异构体BH2-C≡P和CH3-C≡P在各自的体系中分别是热力学最稳定的结构.而在HO-C≡P和NH2-C≡P体系中,热力学最稳定的结构却是H-P=C=O和含C≡N三键的N≡C-PH2.动力学理论研究表明,没有相关实验研究的R-C≡P(R=-BH2, NH2)体系中共有5种异构体是动力学稳定的. 在HO-C≡P体系的2种动力学稳定的异构体中, H-P=C=O连接方式的异构体已被实验所证实,而另外一种HO-C≡P连接方式的异构体的动力学稳定性较高,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对于CH3C≡P体系,研究所预示的2种动力学稳定的异构体中CH3-C≡P已被实验证实,从理论上推测另一种动力学稳定性较高的异构体HC≡C-PH2在实验中也可以检测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酞菁基态和激发态的计算
宋争林;张复实;陈锡侨;赵福群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30 -133. DOI:
10.3866/PKU.WHXB20030208
摘要
(
7007
)
PDF
(1214KB)(
3381
)
可视化
采用DFT方法在B3LYP/6-31G水平上得到了H2Pc(酞菁)的优化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采用TDDFT方法计算了激发态.通过与H2P(卟吩)、H2Pz(四氮卟吩)和H2TBP(四苯并卟啉)的比较,研究了苯并取代以及氮杂取代对H2Pc的分子轨道和激发态的影响,上述取代效应使得H2Pc的HOMO-1(132 b1u)和HOMO-3(130 b1u)轨道发生了翻转,氮杂取代的影响尤其明显.这两种取代都使得Q带振子强度增大,在这四种化合物中,H2Pc的振子强度最大.TDDFT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两种稀土卟啉配合物与大肠杆菌作用的微量热研究
侯安新;屈松生;黄伟国;刘义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34 -138. DOI:
10.3866/PKU.WHXB20030209
摘要
(
6192
)
PDF
(1591KB)(
3495
)
可视化
用LKB-2277生物活性检测系统测定了新合成的阳离子型稀土卟啉配合物{[Re(TMP)(H2O)3]Cl, Re=Y、Yb, TMP=5, 10, 15, 20-四(4’-甲氧基苯基)卟啉}在37 ℃时对大肠杆菌作用的产热曲线,根据产热曲线求算了在稀土卟啉配合物作用下,大肠杆菌生长代谢的速率常数k,抑制率I,传代时间tG和半抑制浓度cI,50等热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稀土卟啉配合物在低浓度下对大肠杆菌有刺激作用,高浓度下为抑制作用,[Yb(TMP)(H2O)3]Cl的半抑制浓度cI,50为143 mg•L-1,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优于[Y(TMP)(H2O)3]Cl.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氢在多壁碳纳米管上吸附行为研究
郑青榕;顾安忠;林文胜;李明;鲁雪生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39 -143. DOI:
10.3866/PKU.WHXB20030210
摘要
(
6043
)
PDF
(1497KB)(
3540
)
可视化
根据热力学平衡原理推导了通用吸附等温方程.通过比较氢在碳纳米管和炭狭缝孔上的高阶维里吸附系数,分析了77~297 K温度区间,温度、管径(孔宽)对碳纳米管、炭狭缝孔吸附空间储氢容量的影响,并由氢在石墨平面上的最大吸附容量计算了本次试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在各平衡温度时的最大氢吸附容量.运用确定参数后的吸附等温方程,线性回归分析了氢在本次试验MWCNTs上的吸附数据.结果表明,在160~180 K温度区间,管内被吸附氢分子之间由于吸附受压产生的排斥能出现极大值;随着温度升高,氢分子之间以吸引力为主,提高氢气压力后才发生明显吸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环氧树脂涂覆LY12铝合金在NaCl溶液中的阻抗模型
胡吉明;张鉴清;谢德明;曹楚南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44 -149. DOI:
10.3866/PKU.WHXB20030211
摘要
(
5794
)
PDF
(1797KB)(
3278
)
可视化
分别研究了裸LY12铝合金及涂覆环氧树脂涂层后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阻抗谱(EIS).结果表明,LY12铝合金在点蚀电位以下阻抗谱上出现两个容抗弧,高频段对应Cl-参与的成膜阻抗,低频段对应铝阳极溶解的电化学反应阻抗.合金发生点蚀后出现低频感抗弧.合金/电极在NaCl溶液中先发生涂层吸水,当水及O2抵达基体后建立起电化学反应界面,合金遭受腐蚀;受涂层阻挡的影响,腐蚀产物的扩散逐渐成为控制步骤;当扩散速度较慢的Cl-抵达涂层/金属界面后,与界面处聚集的腐蚀产物间发生化学反应,完成成膜过程,阻抗谱上出现盐膜的阻抗,而扩散阻抗消失.提出了不同浸泡失效阶段涂层电极体系的阻抗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乙二醇中化学还原合成片状银粉
梁焕珍;Kim Dong-Jin;Chung Hun S.;张洁;喻克宁;黎少华;李锐星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50 -153. DOI:
10.3866/PKU.WHXB20030212
摘要
(
7426
)
PDF
(1543KB)(
5286
)
可视化
研究了乙二醇(EG)介质中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以氯铂酸为催化剂以硝酸银为前驱物经化学还原制备片状银粉的过程,探索与分析影响银粉形貌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首先被还原出来的铂成为外来晶种,是形成片状银的关键因素.它在原位为随后还原与沉淀的银提供一个平面.PVP与银离子形成络合离子,控制游离银离子的浓度,影响银的成核与生长.同时,PVP被选择性地吸附于银的粒子表面,影响了银成核与生长,最终形成片状银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拉曼光谱研究CaCl
2
和MgCl
2
对水结构的影响
李睿华;蒋展鹏;师绍琪;杨宏伟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54 -157. DOI:
10.3866/PKU.WHXB20030213
摘要
(
7573
)
PDF
(1282KB)(
3862
)
可视化
测试了CaCl2、MgCl2溶液(浓度小于1.0 mol•L-1)的OH伸缩振动区域的拉曼光谱.对所得到的拉曼光谱进行了计算机去卷积处理,并由此计算了不同溶液中水的四面体结构的百分数.研究表明,CaCl2、MgCl2对水中四面体结构有破坏作用,且CaCl2的破坏作用比MgCl2大.与17O核磁共振结果对比与分析,认为CaCl2、MgCl2虽然破坏水中的四面体结构,但通过促进含氢键数少的水分子形成氢键,故从总体上促进水的缔合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掺杂纳米晶铁酸盐表面电子重组能与光伏特性的关系
李葵英;田秋雄;吴凤清;王德军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58 -162. DOI:
10.3866/PKU.WHXB20030214
摘要
(
5581
)
PDF
(1751KB)(
2836
)
可视化
通过表面光伏(SPV)和电场诱导表面光伏(EFISPV)技术,以光量子激发空间电荷区内电荷的转移跃迁作为电子探针,测定纳米晶铁酸镧样品中掺杂锶前后表面光电阈值的变化.结果发现,在相同的敏感气体环境下,与纳米晶铁酸镧样品相比,掺杂的纳米晶铁酸锶镧的光电阈值显著降低,表现出更加明显的表面效应.提出利用掺杂前后样品阈值能量的改变,定量计算掺杂样品表面电子重组能的方法.分析并讨论产生上述表面电子重组能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彭涛;裴剑锋;周家驹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63 -166. DOI:
10.3866/PKU.WHXB20030215
摘要
(
5439
)
PDF
(1365KB)(
3072
)
可视化
利用柔性原子受体模型(FLARM)方法对一系列的异黄酮和喹诺酮衍生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得到了合理的构效关系模型.FLARM方法的计算结果还给出了虚拟的受体模型,该模型说明了抑制剂与受体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由该虚拟受体模型得到的受体-配体相互作用与Novartis药效团模型比较类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合成高产率分子筛MCM-48
翟尚儒;蒲敏;张晔;吴东;孙予罕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67 -170. DOI:
10.3866/PKU.WHXB20030216
摘要
(
5717
)
PDF
(1632KB)(
3136
)
可视化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Triton X-100(TX-100)混合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采用水热法合成了MCM-48分子筛.实验中发现,晶化3 d后用醋酸调节溶液pH值的方法可有效提高MCM-48分子筛的产率;同时采用混合表面活性剂使模板剂的利用效率达到了6.0 TEOS/1.0 Surf (摩尔比),并通过XRD、N2-吸附/脱附和TG-DSC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TiO
2
/聚丙烯酸丁酯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张晟卯;张治军;党鸿辛;刘维民;薛群基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71 -173. DOI:
10.3866/PKU.WHXB20030217
摘要
(
5603
)
PDF
(1330KB)(
3226
)
可视化
利用微乳液原位聚合法在普通玻璃表面上制备了TiO2/聚丙烯酸丁酯纳米复合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TiO2以纳米线的形式弥散在聚丙烯酸丁酯的高分子网络中,并且所制备的TiO2纳米线具有板钛矿相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钯团簇形成和增长机理的Monte Carlo研究
郭向云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74 -176. DOI:
10.3866/PKU.WHXB20030218
摘要
(
5396
)
PDF
(1301KB)(
3041
)
可视化
利用Monte Carlo(MC)方法和Lennard-Jones加Axilord-Teller (LJ+AT)势能函数,研究了气相中钯团簇的形成过程和增长机理.发现具有二十面体结构的Pd13团簇可以在气相中自发形成,较大的团簇通过在Pd13二十面体结构的表面添加原子组成四面体的方式形成.通过分析团簇结构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发现除了Pd13和Pd55以外,Pd19和Pd39团簇也具有五次对称性,都是比较稳定的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纳米金属多层膜与多层纳米线的电化学制备及其表征
迟广俊;冯钊永;赵瑾;姚素薇
物理化学学报 2003, 19 (
02
): 177 -180. DOI:
10.3866/PKU.WHXB20030219
摘要
(
5710
)
PDF
(1438KB)(
2943
)
可视化
分别采用单槽法和双槽法电沉积Cu/Co多层膜.研究了两种电沉积方法制备多层膜的工艺条件,利用电化学方法、XRD和SEM对多层膜进行表征,并对Cu/Co多层膜的巨磁阻性能进行了测试. 采用电沉积多层膜的方法,以多孔铝阳极氧化膜(AAO)为模板,在纳米孔内沉积Cu/Co多层线,采用TEM对多层纳米线进行了表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