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药学院 物理化学课题组
徐四川 教 授
专业:生物物理化学
电话:0871-65039937
电子信箱:sichuan@ynu.edu.cn
地址:云南大学老校区,化学楼223(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2号,邮编650091)
受教育及工作简历:
1983、1989年获浙江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9年7月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1999年7月-2001年6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2001年7月-2001年11月,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1年11月-2002年11月,瑞士苏黎士大学博士后;
2002年11月-2003年10月,法国ENS大学K.C. Wong学者;
2003年11月-2005年8月,加拿大Concordia大学助理研究员;
2005年9月---至今,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08年5月---2011年7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1、蛋白科学与应用;
2、神经药物发现与开发;
3、抗癌药物发现与开发。
主要是研究生物体系中的物理和化学问题,方法包括:有机合成、分离提取、谱测定分析、分子模拟、理论基础与计算、动物实验以及志愿者研究。
当前主要的重要成果:
我们研究发现了多巴胺受体中多巴胺分子通道的存在(《物理化学学报》,2017,33,927),建立了《多巴胺分子通道理论》。多巴胺分子通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多巴胺功能通道”,另外一种是“多巴胺保护通道”。释放到细胞间隙间的多巴胺分子,要发挥功能作用,需要通过一个多巴胺分子功能通道,到达功能部位。能到达功能部位的多巴胺分子才真正能起到信号转导以及调控等功能作用。这些发挥功能作用的多巴胺分子称之为“功能多巴胺”。其它的多巴胺分子则是非功能作用的多巴胺,将被重新吸收或被分解。显然,功能多巴胺在总的多巴胺中占据很小部分,类似于饮用水在总的水中占据很小部分一样。功能多巴胺含量与总的多巴胺含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一个公式来表示:
GD = f ? TD (1)
其中,GD为功能多巴胺含量;TD为总多巴胺含量;f为多巴胺功能化因子,归一化为1(正常健康人的数值)。
基于上述公式(1),我们提出了帕金森病新病理。功能多巴胺含量取决于两项,一项因素是总的多巴胺含量,取决于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产生多巴胺的含量和多巴胺消耗的含量。这项因素“帕金森病老病理”已经阐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不可逆凋亡造成多巴胺含量减少,当多巴胺细胞凋亡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帕金森病。目前,临床缓解帕病所用的全部方法就是基于该病理(老病理),采用外援增加多巴胺含量或者其它间接方法增强多巴胺功能来缓解帕病。另外一项因素是多巴胺功能化因子。该因子决定了总的多巴胺分子当中成为功能化多巴胺分子的程度。显然,多巴胺功能化因子大小取决于多巴胺功能通道是否畅通。如果功能通道堵塞了,多巴胺功能化因子一定是很小的,功能多巴胺含量将大幅度降低。所以,我们提出了“帕金森病新病理”是纤维蛋白堵塞了多巴胺功能通道,减小了功能多巴胺含量,因为通道堵塞造成了多巴胺功能化因子变小,当功能多巴胺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出现了帕金森病。从功能多巴胺公式(1)中可以看出,新旧帕金森病病理是一个整体,相互补充和完整,不冲突,不矛盾。
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三种分子都能疏通多巴胺功能通道,并且通过动物试验研究得到验证。由于这三种分子都是临床药物分子,我们通过真正帕金森病患者志愿者研究证明都具有疏通多巴胺功能通道的效果。所以基于《多巴胺分子通道理论》,以及疏通药物分子的发现及其应用,结合其它帕金森病药物,对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要能达到治愈其病症,对于中期帕金森病患者能较好的治疗控制其病症,而对于晚期帕金森病的患者也能够比较好的控制其病症;使得帕金森病从疑难复杂不可治和不可控制的病症,成为可治愈和可控制的简单病症,解救众多患者的苦难。这些应用成果都是基于发现多巴胺受体中多巴胺分子通道的基础研究成果,这个研究开始于2006年最终发表在2017年《物理化学学报》上。
发布日期: 2017-09-11
浏览:
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