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晓琴,丁俊杰,李大禹,潘里,裴承新. 基于概念密度泛函理论磷酸酯类反应性物质毒性预测[J]. 物理化学学报, 2018, 34(3): 314 -322 . |
[2] |
袁莲,刘玉娇,何欢,蒋风雷,李会荣,刘义. 不同条件下离体大鼠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微量热分析[J]. 物理化学学报, 2018, 34(1): 73 -80 . |
[3] |
刘夫锋,范玉波,刘珍,白姝. ZAβ3和Aβ16-40亲和作用的分子机理解析[J]. 物理化学学报, 2017, 33(9): 1905 -1914 . |
[4] |
邓玉玲,余璐,黄强. 人类蛋白激酶组的多靶点分子对接系统[J]. 物理化学学报, 2016, 32(9): 2355 -2363 . |
[5] |
孟现美,张少龙,张庆刚. 分子动力学模拟别构抑制剂Efavirenz对HIV-1逆转录酶的作用[J]. 物理化学学报, 2016, 32(2): 436 -444 . |
[6] |
林峰,付新梅,王超,蒋思宇,王景辉,张述伟,杨凌,李燕. 3C-like蛋白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J]. 物理化学学报, 2016, 32(11): 2693 -2708 . |
[7] |
罗棋耀,王紫鋆,金宏威,刘振明,张亮仁. 分子对接打分修正及在内皮脂肪酶选择性抑制剂筛选中的应用[J]. 物理化学学报, 2016, 32(10): 2606 -2619 . |
[8] |
何冰,罗勇,李秉轲,薛英,余洛汀,邱小龙,杨登贵. 基于分子描述符和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和虚拟筛选乳腺癌靶向蛋白HEC1抑制剂[J]. 物理化学学报, 2015, 31(9): 1795 -1802 . |
[9] |
张淑贞,郑超,朱长进. 芳香噻嗪类衍生物作为选择性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分子对接和基于受体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 物理化学学报, 2015, 31(12): 2395 -2404 . |
[10] |
刘海春,卢帅,冉挺,张艳敏,徐金星,熊潇,徐安阳,陆涛,陈亚东. 基于分子对接和QSAR方法预测B-Raf II型抑制剂活性[J]. 物理化学学报, 2015, 31(11): 2191 -2206 . |
[11] |
李秉轲, 丛湧, 田之悦, 薛英. 基于分子描述符和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和虚拟筛选MMP-13对MMP-1的选择性抑制剂[J]. 物理化学学报, 2014, 30(1): 171 -182 . |
[12] |
丛湧, 薛英.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NS5B非核苷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 物理化学学报, 2013, 29(08): 1639 -1647 . |
[13] |
杨丽君, 刘茜, 袁文彬, 杨胜勇. 激酶ABL与肉豆蔻酰位点小分子作用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自由能计算[J]. 物理化学学报, 2013, 29(02): 423 -430 . |
[14] |
吕巍, 薛英, 孟庆伟.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H1N1神经氨酸苷酶抑制剂的分类预测[J]. 物理化学学报, 2013, 29(01): 217 -223 . |
[15] |
董晓燕, 都文婕, 刘夫锋. 多肽抑制剂抑制淀粉质多肽42构象转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结合自由能计算[J]. 物理化学学报, 2012, 28(11): 2735 -27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