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单春晖,白若鹏,蓝宇. 过渡金属参与C―H键切断模式的理论研究进展[J]. 物理化学学报, 2019, 35(9): 940 -953 . |
[2] |
李占国,张玉婷,谢强,李亨利,孙丽晶,宋晓峰,王丽娟. 基于p-6P异质诱导生长酞菁铜薄膜的NO2传感器[J]. 物理化学学报, 2016, 32(4): 1005 -1011 . |
[3] |
叶娟,孙凯,陶敏龙,涂玉兵,谢正波,王亚利,郝少杰,肖华芳,王俊忠. 非手性的酞菁铜分子在Bi(111)表面上的手性特征[J]. 物理化学学报, 2016, 32(10): 2593 -2598 . |
[4] |
章小慧, 徐志广, 龚丽珍, 许旋, 沈桂贤, 陈华彬, 刘海洋. 反式双氧锰(V)咔咯配合物的稳定性[J]. 物理化学学报, 2015, 31(6): 1069 -1076 . |
[5] |
陈军, 王双青, 杨国强. 有机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及其非线性光限幅特性[J]. 物理化学学报, 2015, 31(4): 595 -611 . |
[6] |
蔡潜, 蔡秋霞, 庄桂林, 钟兴, 王新德, 李小年, 王建国. 脱质子化1,3环加成石墨烯外在固定位上的贵金属纳米线[J]. 物理化学学报, 2014, 30(4): 640 -645 . |
[7] |
秦玉才, 高雄厚, 段林海, 范跃超, 于文广, 张海涛, 宋丽娟. 酸催化及竞争吸附对CeY分子筛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J]. 物理化学学报, 2014, 30(3): 544 -550 . |
[8] |
魏婧, 程文旦. 芳香性氨基酸的二次谐波非线性光学性质[J]. 物理化学学报, 2013, 29(10): 2215 -2220 . |
[9] |
戴先逢, 郑明富, 徐攀, 石晶晶, 马承禺, 乔锦丽. 吡啶掺杂碳载钴酞菁催化氧还原的电化学性能及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J]. 物理化学学报, 2013, 29(08): 1753 -1761 . |
[10] |
孙晓然, 李光跃, 夏定国, 张立美, 李钒. 均苯四甲酰亚胺桥联的聚酞菁亚铁的氧还原反应[J]. 物理化学学报, 2013, 29(07): 1461 -1466 . |
[11] |
郑宁, 朱春梅, 孙斌, 施祖进, 刘岩, 王远. 高耐甲醇性和稳定性的纳米复合阴极催化剂[J]. 物理化学学报, 2012, 28(10): 2263 -2268 . |
[12] |
凌曦, 张锦. 酞菁铅在石墨烯表面吸附行为的拉曼光谱研究[J]. 物理化学学报, 2012, 28(10): 2355 -2362 . |
[13] |
叶斌, 高才, 赵韩, 陈开松, 杨锁, 刘向农. 1H NMR研究溶质浓度对三碳多元醇水溶液氢键作用以及玻璃化的影响[J]. 物理化学学报, 2011, 27(11): 2505 -2511 . |
[14] |
刘云龙, 王文军, 高学喜, 徐建华. 中心对称双酞菁铥LB膜二次谐波产生特性[J]. 物理化学学报, 2011, 27(08): 1985 -1989 . |
[15] |
白青龙, 张春花, 程传辉, 李万程, 申人升, 杜国同. 新型可溶性酞菁的合成和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J]. 物理化学学报, 2011, 27(05): 1195 -1200 . |